【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甘肃省:突出地域特点坚持问题导向 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2020年06月11日11:29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甘肃省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形成了“五个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布局,重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巩固了平安甘肃建设的基础。去年,全省发案总量实现近五年最低,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命案、群体性事件同比分别下降3.8%、21%、28.4%、40.2%,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达95.86%,比上年度提高3.02%,达到我省历史最高水平。

一、编制“一套方案”,绘好试点工作“路线图”。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省委政法委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将试点作为全省政法工作三年大提升的标志性工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南(2020年版)》,确定试点工作总体框架。组织领导上,成立了平安甘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政法委,办公室职责主要是: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组织市域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组织实施平安甘肃建设年度考评。建立起党政主导、部门主责、基层主抓的领导工作格局。建设内容上,按照“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总体思路,提出法治氛围、道德风尚、群众自治等6个方面的总体目标,围绕完善共治格局、打造工作网络、优化治理方式、建强支撑保障等4个方面内容,确定20项重点任务,设置政治安全、公共安全、群众安全感等5项否决性指标,强力予以推进。围绕实现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融合,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水平,探索形成了一批新做法、新经验。如兰州、酒泉等地通过党建引领、地企共建等措施,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成了治理优势;张掖、天水、平凉等地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和事佬”协会、女子调解队等措施,临夏等地通过创新物业管理、发挥村民小组长作用等措施,让“身边人解身边事”,进一步做实了基层群众自治;金昌、白银等地积极推进法治建设,推行“法官联系点”、“检察官说法”等做法,有效提高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酒泉、金昌、定西等地推广“道德银行”、“婆媳互夸会”等做法,大力弘扬孝老爱亲文化,促进了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陇南、庆阳等地依托“雪亮工程”“乡村大数据”,积极推广小技防、“微创新”,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分类指导上,统筹考虑经济、地域、民族等特点,决定推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能部门积极性高、并具有较好工作基础的兰州、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平凉、甘南、天水、嘉峪关、陇南等10个市州参加全国第1期试点,推荐白银、定西、庆阳、临夏等4个市州参加全国的第2期试点。要求试点市在全面完成重点任务的基础上,省会城市突出示范引领,民族地区突出宗教和顺,河西走廊5市突出通道反恐,努力探索具有甘肃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设立“一个体系”,树起试点导向“指挥棒”。积极探索创新平安甘肃建设协调机制,加强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科学引导各地有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平安甘肃建设责任制考评奖惩办法》,省委、省政府与所有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央驻甘单位和各市(州)党委政府等204个部门单位签订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规定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是平安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平安建设的责任,应当履行好维护一方稳定、守护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推动各地、各部门单位将平安建设责任层层分解细化到各个单位、各个岗位,落实到了每个人身上,做到公共安全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实现了平安建设责任制全覆盖。始终把考核奖惩指引作为“指挥棒”,将试点工作重点任务纳入平安甘肃建设目标责任书,制定考评细则,增加试点工作在平安建设中的权重,建立严格的督促检查、定量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去年年底,省平安办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地、各部门单位2019年度平安甘肃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了综合考评,坚持“以实际成果论英雄、以群众满意评绩效,任务重者多得、贡献大者优先,好坏众人评、结果大家定”原则,依据量化评分情况,提出6个市(约占总数40%)和38个部门单位(约占总数20%)评定为优秀等次、10部门单位(约占总数5%)为合格等次、其余市州和部门单位为良好等次的考评建议;同时提出对2019年度平安甘肃建设责任制考评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等次的省直单位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的建议。5月15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省平安办考评等次评定和奖励建议,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各责任单位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依托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和政法机关各专业情报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建立由9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10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平安甘肃指数测评指标体系,形成了衡量各市州国家政治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等9个方面运行态势和变化趋势的《平安甘肃指数》,提升了全省风险预测、预警及管控能力。

三、做实“一个载体”,打造社会治理“综合体”。加快推进综治中心建设,发挥好服务群众、信息收集、预警督办、矛盾化解等职能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工作载体。省上抓规范指导,制定《甘肃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推动建设规范化、实体化综治中心,做到有机构编制、有办公场所、有工作经费,目前全省已有50%的市(州)成立事业编制的综治中心,88%的县(市、区)、97%的乡镇(街道)建成综治中心。全省98%以上的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已配备到位,全省14个市(州),有13个市州全面完成了配备任务,并开展了岗位大培训、大练兵,在组织基层政法力量和网格员队伍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治理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市县抓集成应用,各市州建立以综治中心为龙头、各部门联动、一体化运作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整合政法、信访以及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部门进驻调处中心集中办公,建立“统一受理、分类调处”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制度,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2019年全省赴省上访下降35.9%、进京上访下降63.1%,省、市、县三级信访总量比例由过去的“倒金字塔”逐步转变为1:2:3,市域化解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搭建“一个平台”,厚植融合共享“智慧树”。为解决社会治理资源分散、标准不一、功能不一等问题,第一次统一建设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实时感知、统计调查、研判预警、联动处置。打破信息壁垒,建设1套标准规范体系、1个政法大数据中心,打通信息联通渠道,将各部门涉及社会治理的数据接进来,与各市州社会治理数据连起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健全分析研判制度,为预测预警预防提供有力支撑。完善功能模块,设计涵盖社会治理各要素的政法基础业务、平安甘肃专项业务等5大应用平台、400多个子系统,实现对社会治理的全面持续支撑。发挥平台功能,积极对接市域需求,设置开放端口,鼓励各地进行自主性、差异化设计,不断完善智辅决策、智辅监管、智辅服务等功能,为常态化、科学化预测预警预防提供有效支撑。

五、完善“一套机制”,形成多方联动“共治圈”。积极推进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工作机制建设,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综治中心牵头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依托各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联动调处中心),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诉前调解、专业调解以及信访化解力量集中办公,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完善“六位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牢牢把握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的工作要求,坚持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建设方向,以制度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信息支撑为牵引,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打造“六张网”(智能化技术防控网、常态化治安巡逻网、精准化风险预警网、明晰化公共安全网、多元化社会共治网、专业化处突维稳网)为着力点,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共管、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格局,不断完善点线面均衡布局、网上网下交汇融合、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增强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确性,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今年第一季度全省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3.3%、“八类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7.2%。

完善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机制,在全省建设“三大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打造社会治理领域的三个“110”,搭建以矛盾化解、民生服务、政务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实体化平台,矛盾纠纷方面的问题,让群众“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地”;家政、水电暖气供应维修以及城市管理方面的琐碎事、烦心事,让市民“一个电话就搞定”;办事办照等政务类事项“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让群众“最多跑一次”。这个中心各市、县已经建立,运行机制也比较顺畅成熟了,目前主要是提升服务层次,增加群众办事的便利化水平,特别要利用互联网等科技信息手段,优化审批流程,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责编:王海跃、谢龙)